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正文
东晋 · 孔安国
 出处:文选卷四十五
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,始画八卦,造书契,以代结绳之政,由是文籍生焉。
伏羲神农黄帝之书,谓之三坟,言大道也。
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,谓之五典,言常道也。
至于夏商周之书,虽设教不伦,雅诰奥义,其归一揆。
是故历代宝之,以为大训。
八卦之说,谓之八索,求其义也。
九州之志,谓之九丘。
丘,聚也。
言九州所有,土地所生,风气所宜,皆聚此书也。
春秋左氏传曰:左史倚相,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。
即谓上世帝王遗书也。
先君孔子,生于周末,睹史籍之烦文,惧览之者不一,遂乃定礼乐,明旧章,删诗为三百篇,约史记而修春秋,赞易道以黜八索,述职方以除九丘。
讨论坟典,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,芟夷烦乱,剪截浮辞,举其宏纲,撮其机要,足以垂世立教。
典谟训诰誓命之文,凡百篇,所以恢弘至道,示人主以轨范也。
帝王之制,坦然明白,可举而行。
三千之徒,并受其义。
秦始皇灭先代典籍,焚书坑儒,天下学士,逃难解散
我先人用藏其家书屋壁
汉室龙兴,开设学校,旁求儒雅,以阐大猷。
济南伏生,年过九十,失其本经,口以传授,裁二十馀篇,以其上古之书,谓之尚书
百篇之义,世莫得闻。
鲁共王好治宫室,坏孔子旧宅,以广其居,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,及传论语孝经,皆科斗文字。
王又升孔子堂,闻金石丝竹之音,乃不坏宅,悉以书还孔氏。
科斗书废已久,时人无能知者,以所闻伏生之书,考论文义,定其可知者,为隶古定;
更以简写之,增多伏生二十五篇。
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,益稷合于皋陶谟,盘庚三篇合为一,康王之诰合于顾命。
复出此篇并序,凡五十九篇,为四十六卷。
错乱摩灭,不可复知,悉上送官,藏之书府,以待能者。
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,于是遂研精覃思,博考经籍,采摭君言,以立训传,约文申义敷畅厥旨,庶几有补于将来。
书序,序所以为作者之意,昭然义见,宜相附近,故引之各冠其篇首。
定五十八篇既毕,会国有巫蛊事,经籍道息,用不复以闻,传之子孙,以贻后世。
若好古博雅君子,与我同志,亦所不隐也。
沁园春·江心文信国公,感明季钱希声学士题词事 现当代 · 梅冷生
 押阳韵
来雪何年,终风且暴,尽够思量。
忆当日黉宫,教忠劝孝,昔年邻县,撰杖登堂。
文献无征,山川不说,仅向四明吊国殇。
真羞死,昧勤王父子,无命林张永嘉林梦龙,罗浮世族,寓居城内。今蝉街林宅大屋即其旧第。中崇祯壬午举人,国变后臣事鲁王,浙东沦陷,父子下海随唐王大学士刘忠藻战败桐山,今福建福鼎县,父子殉难。东瓯诗存仅载罗浮将军庙一诗,有咫尺中川信国,灵旗来往不辞频。又鲁春秋载:鲁王有林梦龙下笔千言之誉。余无可考。张延昶,乐清人。少读书南塘日新寺,有豪侠之风。钱牧斋初学集中载其以诗来谒,有大海雄风之慨。后在徐孚远军中。永嘉沦陷,执梃大呼,以抗清兵,市人无应者,孚远集中有张日永在舟中,夜寒无被,以旗自覆。艰贞可想而知。道光乐清志一无所载,不知所编何事。禁网严密,恐怕伤忌讳。故今人多无知者。)

心伤古庙雎阳
忍嚼齿穿龈事勿忘。
鹤田残墨端木鹤田集中吊文信国诗只剩田横五百人之句,当时势穷力尽,无法挽回。),当余惘惘,龙翔御座信国诸臣会哭龙翔寺高宗御座下,拥立益王。),久付茫茫。
剪水量沙,抚今吊古,抔土中川引恨长。
我何恨,怅腥膻虽涤,举国犹狂一九七六年
跋御赐滕元发画马图 南宋 · 刘克庄
 出处:全宋文卷七五八一、《后村先生大全集》卷一○五、《后村题跋》卷七
滕公初名甫元祐初避高鲁王讳,以字为名而字达道。
按公事泰陵,历苏、杭、郓三州,帅太原尤有威名。
此图云「赐滕元发」者,必在并门时也。
始裕陵常以奎画处分西北事宜,故前辈有「夜书细札赐边臣,万里风云入长算」之句。
泰陵宸翰,臣庶之家盖不多见,滕公本传及他书俱不言尝有此赐,当以访博识者。
栽孤松为九华山钟道士 元 · 马臻
 押词韵第五部
九华何崔嵬,融结本真宰
神器之所钟,云物足潇洒。
挺挺秦大夫,独立而不改。
既出众木群,岂为艳阳待。
初疑冻蛟掉秃尾,忽若山灵张偃盖。
又如玄鹤归来视城郭,怅别人间动千载。
楚南灵椿浪得名,茫茫天壤知何在?
流精贯浃骨欲飞,风雨或致雷公怪。
林林红紫索价高,幄锦围春斗光彩。
怜君令色不随时,空负才名成感慨。
留向青山阅古今,为问桑田几沧海。
尚书传序 南宋 · 姚勉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一三四、《雪坡舍人集》卷三七
尚书孔氏传》者,汉安国注其家屋壁所藏古文《书》也。
天欲寿此书之传,借鲁王之坏宅以出。
当时上送之官,帝命作传。
国有巫蛊,《书》遂寝焉。
由是西京之《书》,惟欧阳、大小夏侯,皆伏生学,古文《书》莫显于代。
汉西而东,马融氏始疑伪《泰誓》书不合经传,求古文《书》得之,孔氏之学始著。
是虞、夏、商、周之书,人知其厄于秦之火,而不知其复厄于汉之蛊也。
向微马融,《书》不复古矣。
向无孔安国,《书》亦不复汉矣。
吾固喜夫安国之有功于《书》,而重悲安国之不得有功于汉也。
大抵西汉无真儒,故六经之正者皆不显于世,往往至东汉而后定。
今六经之传行于世者,《诗》、《礼》笺注于康成,始东汉
《易》、《春秋》注于王弼、杜预,始魏、晋,未有出西汉者。
西汉者,独以孔氏《书传》耳,而不得行于当时,是可重为安国之悲也。
安国子孙去圣未远,家学有源流,故传《书》之说多正。
且又约文申义,辞不冗费,比之诸经传注,如郑之多怪诞,王之本虚无,杜之昧经旨者,相去直齐楚牛马,安可终抑而使之晦哉。
今世之传《尚书》者,凡数百家矣,皆外孔氏为说,各随其见而有得失。
某也不敢居一于此,敢因孔氏之传,而采诸家之说以订正其义。
惟孔氏之大乖于经者正之,馀皆存弗去,庶几可以少慰安国研覃之苦志,于是书之重不幸也,亦以见吾圣人之有孙克绍家学也。
《书》之说与孔氏虽不能无异,然大要皆本于安国,故仍其旧而名之曰《尚书孔氏传》。
使安国复生,必曰吾虽不遇于一时,亦遇于千载之下云。